我国自2015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高度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本文详细阐述了中国供应链资源安全管控的背景、发展过程与管理组织,分析了中国提升供应链安全的支柱、目标和实施路径。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助力国家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保障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组成与运作过程中,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受到外部冲击和压力之后仍能保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所有的环节畅通,维持我国需求的“双循环”宗旨下的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环环相扣,供应链前后端供给需求关联耦合、动态平衡的状态。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支持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十年来,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十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6万亿元,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1]。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存底稳居世界第一。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支持与发展。同时,中国进入新的100年,向新的目标奋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样保持经济的稳定、安全、高质量的发展,产业链供应链资源的安全管控成为当务之急。
在全球供应链资源方面,中国实行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全球供应链资源整合与运营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最终打造“供应链强国”。世界银行《“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研究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六大经济走廊的贸易低于其潜力的30%,外国直接投资低于其潜力的70%;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使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上的贸易成本降低10%,为全球贸易便利化和经济稳步的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9.7%、全球贸易增长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市场萎缩、保护主义上升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着外需乏力、原材料与劳动力上涨,以及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和严峻挑战,加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尚存在部分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技术和设备、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质量技术基础不完善、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缺失等问题。企业从单打独斗发展到产业链供应链利益攸关的伙伴协同达成、一起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组成了更具有全球化特色、市场化运作、信息化和网络化精准对应的资源平台。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全球销售,慢慢的变成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新经营方式,产业价值链、商业逻辑和供应链范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全球大变局的背景下,新冠疫情和地理政治学紧张也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挑战。尽管如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仍被突出强调。虽然一些跨国公司因疫情、俄乌战争等影响,考虑将供应链多元化到越南、印度等国家,但中国在制造领域的核心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电动汽车与半导体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更凸显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重要位置。这些不仅展现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和产能实力,也说明中国仍是全球供应链不可忽视的一环。
中国自2015年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高度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资源管控体系建设。
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审议通过并公布施行,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国家安全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地位。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维护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外层空间及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海外利益等多个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
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功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供应链”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7年8月11日,《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2017年商务部、财政部将在天津、上海、重庆、深圳、青岛、大连、宁波、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郑州、苏州、福州、长沙、成都、西安市(首批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我国将在首批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
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地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7〕84号),主要内容是: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于形成覆盖我国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中国成为全世界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AI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我国将供应链发展提到新高度。
2018年4月17日,商务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商建函〔2018〕142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通过试点,打造“五个一批”,即创新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技术和模式,构建一批整合能力强、协同效率高的供应链平台,培育一批行业带动能力强的供应链领先企业,形成一批供应链体系完整、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总结一批可复制推广的供应链创新发展和政府治理实践经验。通过试点,现代供应链成为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要领域,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载体。
2018年5月16日,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财办建[2018]101号),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供应链和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指示精神,加快推进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降本,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通过推广现代供应链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供应链重点企业,探索一批成熟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重要标准,提高我国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促进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0年9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与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八部门出台《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提出23条政策要求和措施,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精准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
今年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的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2]。
根据官方报道,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给出明确界定:“简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摆脱了传统的经济稳步的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模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它是由于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的深入转型升级而产生的,其核心是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为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量优越,本质是先进的生产力。”这代表了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具有以高新技术研发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科学技术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特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但需要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还需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基础夯实,更需要深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转型升级,促进数字化的经济和创新发展。
作为制造业的生命线,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交付速度。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日益成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落地的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
2020年8月24日,习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说:“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们国家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3]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利用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顶级规模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回旋空间大的特点,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如何将我国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优势,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如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就要求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同时发挥巨量生产要素优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所有的环节,提高国内大循环效率;发挥海量创新资源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发挥对外贸易大国优势,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内外市场和规则对接,创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生态,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总之,新发展格局需要有利于促进我国需求结构升级和供给能力提升,推动供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增强高水平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1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就推动我们国家数字化的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的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化的经济[4]。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化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这需要格外的重视发展数字化的经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AI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要推动数字化的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就需要充分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只有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层次地融合,才能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重点领域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
2022年4月10日发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们国家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其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逐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5]。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将不断迭代升级,向更高级的供应链表现形式发展,日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务实推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以高质量开放实现内外联动。通过“一带一路”,在积极联通的基础上,建立与高水平开放相适配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数据库、安全评价体系及预警机制,对突发事件做到提前预判、快速反应。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29个国家的财政部门共同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其宗旨是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推动沿线国家、国际组织、金融机构、投资者共同参与,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多元化融资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统筹谋划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双管齐下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升华至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截至2023年8月,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涵盖投资、贸易、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等领域,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图2为2011~2022年中欧班列开行量及货运量。
其中,中欧班列已铺画运行线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已覆盖我国中西部18个省(区、市)。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5.8%,与沿线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6]。2015年以来丝路基金历年累计签约项目数量和承诺投资金额,如图3所示。
2024年,中国继续通过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合作。这包括与东盟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中期审查、与联合国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合作,以及与世界气象组织支持联合国全球早期警告倡议的合作等。此外,中国还在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建立了中国-中亚交通部长会议机制,推动了与中国-柬埔寨铁路合作机制,并启动了中国铁路快运门户网站等多个双边合作平台和项目。
“一带一路”构想通常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希望联结亚洲、欧洲和非洲,是立足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体化。无论是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流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东北-蒙东经济带的划分,还是环渤海地区、东海地区、南海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划分,具体表现和落地,都是分别在这些地区建设区域供应链以及枢纽港口和内陆枢纽门户,以及边镇支点节点,来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网络,以便于支撑市场一体化的大战略。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各个城市(区域)应有其相应的城市供应链体系建设,以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RCEP区域合作的高质量实施,将其作为摆脱逆全球化趋势的突破口以及中国致力于保障产业链安全的重要尝试和切入点,热情参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治理;发挥内外资企业合力,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
从全球供应链发展的态势而言,具有以下特点:对供应链资源安全管控诉求的提升是全球特征,效率不再是唯一追求,为了更安全,各国可接受更多冗余带来的效率下降;发展与安全关系的再平衡,受到全球宏观大周期转变的影响,背后是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议价能力的变化。
从竞争性角度而言,中国经济体量快速逼近美国,差距之小前所未有。世界格局趋于多极化,地缘冲突增加。从非竞争性角度而言,非传统安全问题频次增加,例如极端天气、公共卫生、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过去中国经济从快速地增长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快速地增长阶段中累积的矛盾和风险也亟待解决。复杂环境下,安全成为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需要同步推进。
任何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维持自己的核心地位,主要不是靠打压竞争对手,而是靠做好自己的事情、增强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同时,中国要应对产业链外移的压力,需要积极应对,不断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一定要做好,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心地位仍然是稳固的。相反,即使印度、越南替代中国地位的尝试未能获得成功,这对中国在更前沿的技术、产业领域获得突破也没有直接帮助。中国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通过扩大内需战略为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美国政府正在撬动盟友和一些中间国家,以试图改变全世界产业链布局,甚至冲击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而事实上,扩大统一战线的做法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这将有利于巩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体地位。顺势而为,加强与越南等中间缓冲地带国家的经贸联系。要推动我们国家和这些国家形成广泛的经贸合作,推动越南经济融入我国的生产网络,使我国企业能够更多分享越南发展红利。
巩固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除了强化自身优势之外,还要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的产业链合作。欧洲、北美、东亚是全球三大区域生产网络,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深化发展、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也将与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形成良性互动。
[1]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2023-10-10.
[3]杨静,薄凡.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人民日报,2020-09-15.
[4]习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把握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规律 推动我们国家数字化的经济健康发展.新华社,2021-10-19.
[5]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1).新华社,2022-04-10.
[6]严赋憬,陈炜伟.我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新华社,2023-08-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最新消息:黑匣子部分受损!179人遇难,有人一家9口都在机上,济州航空CEO鞠躬道歉!航司:事发前已投保10亿美元责任保险赔偿
足坛悲喜1夜:利物浦5-0屠杀 曼城6场首胜 米兰4轮1胜 尤文叕平局
某医院普及堕胎的危害性:堕过胎的妈妈生的孩子容易发脾气,顶撞父母,智商偏低
韩客机事故两个多小时后,加拿大航空一客机降落时也遇故障并起火,机场暂时关闭
新闻推荐
【2025-01-02】
【2025-01-02】
【2025-01-02】
【2025-01-02】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1】
【2024-12-30】
【2024-12-29】
【2024-12-28】
【2024-12-28】
【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