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創造了今天的中國。“70后、80后、90后、00后,他們走出去看国际之前,中國已經能够平視這個国际了,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土’了……”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總書記的一番話,激起強烈共鳴。
中國一路走來,經過了太多非凡歷程,也跨过了重重艱難,才實現與當代国际並肩同行。當今国际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地点,也是我們的決心和决心地点。
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明兴盛、社會公平、生態杰出,這是奮斗的中國,前進的中國,自傲的中國……
從電子郵件、網頁瀏覽,到DeepSeek、交际媒體……中國接入互聯網30多年來,科技創新效果不斷涌現,創新驅動讓中國大踏步趕上並引領信息時代發展。
我的學習和作业生计大部分與互聯網有關,殷切感触到我國互聯網領域的發展變化。
2005年之前,我國牽頭的互聯網標准僅有1項,现在已經超過了200項。進入新時代,我國捉住時機,加速信息領域關鍵技術打破,在部分領域构成全球競爭優勢。這充沛說明:無論面對多麼艱難的挑戰,我們都有才干、有决心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和互聯網一樣,我國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技術領域都获得了長足進步,成為全球創新版圖的重要一極,科技創新由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這些效果的获得,首要得益於我們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不斷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出台一系列激勵創新的方针,使創新成為社會共識﹔另一方面,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激發各類人才創重生机。
在國際科技競爭愈發剧烈的布景下,作為科技作业人员,要勇於做“難而正確”的事,推動科研協同攻關,推動新技術與產業深层次地交融,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自動識別並統計鋼筋數量,實時追蹤塔吊方位……中國修建集團有限公司一個施工智能化項目現場,工程办理人員正與銜遠科技的人工智能專家李豐儉緊密协作,打造一套以大模型為底座,能適應復雜施工環境的智能化系統。
這套系統正在給修建行業帶來改變。李豐儉介紹:“接入智能體的工程機械能够根據天氣情況,自動優化作业狀態﹔時空感知網絡能夠實時定位修建施工工地中的人和修建材料,‘了解’工地環境的動態變化。”
本年2月,銜遠科技敏捷完结了自研模型與DeepSeek—R1的交融。李豐儉說:“我們將通用與行業模型深层次地交融、自研與開源模型高效集成,力爭實現行業‘專家級’應用。”
銜遠科技地点的上海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間”,已有200多家創新企業入駐。創新的故事正在更多行業、更多城市演出。
人工智能時代每個人都是創新者。作為青年科研人員,隻有不斷探究,才干站在技術和產業發展最前沿。在通用AI領域,我們要安身自主創新,构成“以我為主”的產業生態,以科技創新解放生產力、釋放想象力。
全過程公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在自己作业的三條戰線上,我深入感触到全過程公民民主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
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公民民主的重要方式。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界,代表性強、聯系面廣,人才薈萃、智力密布,通過雙周協商座談會、實地調研等方式和途径,聚民意、匯民智,暢通民主途径,增進民主共識。
中國新式政黨准则效能的發揮是全過程公民民主的另一重要實現方式。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实行職責,建睿智之言、獻管用之策,许多意見建議轉化為決策布置,體現了中國新式政黨准则的獨特優勢和全過程公民民主的獨特優越性。
公民法院始終自覺將依法承受人大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作為踐行全過程公民民主的必定要求。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會議決定和審議意見,回應代表委員關切,加速推進審判作业現代化,尽力讓公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子中感触到公平允義。
全過程公民民主已經轉化為國家優質高效的准则组织和生動具體的民主實踐,在華夏大地上迸發出繁荣的生機和生机。全過程公民民主不僅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更是創造了政治文明新形態,為国际政治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才智和中國计划。
廣東江門人吳騰信因患小兒麻痺症落下肢體殘疾,出行要依賴助力代步車。他日子在江海區威東村,無障礙設施不完善曾給他的出行帶來不便当。
一場“板凳會”帶來了變化。2022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江海基層立法聯系點調研組走進威東村,搬著板凳來到殘疾人、晚年人中間,圍繞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傾聽群眾意見。吳騰信提出:“希望能優化農村無障礙設施,便当殘疾人、晚年人出行。”
沒想到,便是這樣一次發聲,被原汁原味送到了立法機關。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公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吳騰信的建議被吸納其间:“無障礙環境建設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統籌城鎮和農村發展,逐渐縮小城鄉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距离。”
“现在,村裡主干道、廣場進出口等無障礙設施更完善了,出行也愈加便当了。”吳騰信說。
對我們90后來說,民主離我們很近,它體現在老百姓日常日子中。乡民是村裡事務的主人,他們參與到決策和办理中,讓村子發展越來越好。這些年,我殷切感触到,中國式民主可感可觸摸,讓我們的村子充滿生機與生机。
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底子問題。越來越多00后走進大學校園,走向国际,彰顯自傲自強。面對“平視国际的一代”,怎么培養創新之才、強國之才?
培養擁有大情懷的人。怎么引導青年學子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復旦大學開設“強國之路”思政大課,引導學生在火熱實踐中感悟思维偉力,把價值刻画與知識學用、才干訓練融為一體,引導他們樹立遠大志趣。
培養考虑大問題的人。當前,國際競爭日益剧烈,我們亟須培養敢於考虑問題、善於解決問題的創新人才,把教育大國優勢轉化為創新強國勢能。比方,在高校探究建設基礎研讨和优秀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深化培養方式变革,構筑優良創重生態。
培養具備大視野的人。要賦予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提高學識見識的才干,以滿足國家對原始創新优秀人才和高端應用型穿插交融創新人才的需求,力爭打造一批原創性強、應用远景廣闊的國際領先效果。
我國已建成国际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當“平視国际的一代”基礎越打越牢、决心越來越足,他們將成為能擔重担的棟梁之材!
“還有兩題。”管晏如瞥向時鐘,離比賽結束不到1小時了。“劍楓,這題你來搞定。”管晏如扯過草稿紙,“張致,另一題我來寫,你檢查。”
管晏如、張致、朱劍楓,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23級本科生,在第四十九屆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亞洲區比賽杭州站奪冠。
該競賽被譽為“計算機程序設計領域的奧林匹克”。1台電腦,5小時內,解決10個左右編程問題,解題最多、用時最少的隊伍勝出。
從2005年北大代表隊初次打入全球總決賽,到2018年北大舉辦全球總決賽,再到近年來大顯身手……20年,中國教育朝著“由大到強”躍升,北大學生的成長,是中國迎來“平視国际的一代”的縮影。
越來越多中國老師成為國際競賽的出題人﹔之前许多線上比賽在時區上優先考慮其他國家,隨著參與的中國學生變多,不少比賽選擇了“中國時間”……0和1的代碼国际,見証了中國大學生的實力和自傲。
在法國學習期間,我和國外優秀學子商讨,既增長了見識,開闊了視野,也變得更自傲。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時代,我們青年一代應以愈加開放的心態,尽力提高跨文明沟通才干,立志成為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的人。
近年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讨和實踐,特別是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就地保護和户外回歸方面,我國實現了從落后到趕超的跨过。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時代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推動綠色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生物多樣性保護作业获得顯著成效。
我國科學規劃建設全国际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規劃布局了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裡﹔大熊貓户外種群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約1100隻增長至近1900隻……這些成績來之不易、舉世矚目。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获得新成效,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也逐渐提高。中國生態環境管理為人類貢獻了中國才智。我參與編制了《全球植物保護戰略(2023—2030)》,上一年8月,我還受邀參加第八屆国际植物園大會,向全球共享植物保護的“中國计划”。
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日子富裕、生態杰出的文明發展路途,尽力建設人與天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昆侖山下,尼雅河畔,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新疆和地步區民豐縣城,高天流雲。往昔暴虐的沙塵暴已難覓蹤跡。
33.76萬平方公裡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橫臥於天山與昆侖山之間,是我國最大、国际第二大流動沙漠。
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圈,3046公裡。過去40多年,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构成一條綠色阻沙防護帶。到2023年末,還剩285公裡的空白區。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空白區實現鎖邊‘合龍’!”上一年11月28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這則音讯,標志著空白區鎖邊任務圓滿完结,国际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建成。
科學治沙推動生態顯著改进,新疆人工綠洲面積由6.5萬平方公裡增至10萬平方公裡。
聯合國有一個評價,叫“国际荒漠化防治看中國”。一代代中國人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国际奇跡,為人類應對生態環境問題貢獻了中國才智。
黑龍江扎龍國家級天然保護區通過退耕還濕、生態補水,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得到極大改进,累計人工繁育丹頂鶴1000余隻,持續打造国际上最大的人工繁育丹頂鶴再野化基地。作為一名青年環保作业者,我感触到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获得的顯著效果,“人與天然和諧共生”正由理念變成現實。
近年來,國潮繁荣興起,漢服備受追捧,書法、繪畫、戲曲等傳統藝術方式愈加深度融入日常日子,大眾對傳統文明的熱愛日益高漲。博学多才的中華優秀傳統文明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煥發勃勃生機。
2024年,北京人藝全年累計演出35部劇目,共509場,將古今中外的原創佳作與經典劇目搬上舞台﹔舉辦了北京人藝國際戲劇邀請展,將人藝的劇目推上國際舞台。走出去,不僅促進了中外文明沟通,更展现了我們深重的文明底蘊。
文明關乎國本、國運。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明,我們要攥在手裡,與時俱進,將它發揚光大。我們欢喜地看到,今天之中國,文明遺產的保護准则更健全、保護办法更有力,守護傳承中華文明的氛圍愈加濃厚……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明影響力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明招引全球目光。
文明自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根本、最深重、最耐久的力气。大路致遠,海納百川。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持互鑒共進,加強文明沟通,以自傲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明走出去,讓国际更好地了解中國。
2月2日,農歷大年初五一早,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鑼鼓喧天,已連續舉辦了20余年的倫敦新春慶典本年也如約而至。
馬面裙太極扇扮演團隊一露脸,引來陣陣歡呼。隊員們身著馬面裙,或素雅新鲜,或明艷華麗,將傳統服飾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伴著悠揚的音樂,他們揮舞太極扇,動作剛柔並濟。
這是春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由文明和旅游部主辦的“歡樂春節”活動走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近500場展演項目,讓凝結著東方才智的節慶文明在国际舞台綻放光荣。
在慶典現場,來自波蘭的艾拉有目共睹。她上一年在北京旅游時買了一頂虎頭帽,本年特意戴著來到倫敦新春慶典。“這裡的舞龍舞獅、花車巡游讓我想起在北京的經歷,春節文明真的很有魅力!”艾拉興奮地共享著。
從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上巨大的新春主題廣告牌,到阿聯酋迪拜哈利法塔的蛇形光影在夜空中弯曲游動……本年春節,国际同慶中國年。這一承載著深重文明底蘊的傳統節日,正不斷在全球綻放出中華文明獨有的魅力。
開館這一年,殷墟博物館累計招待觀眾180萬人次。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走進館內,外國友人的身影也日益常見,他們驚嘆於甲骨文的奥秘、青銅器的精巧,通過文物觸摸陈旧的中華文明。博物館正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溝通中外文明的重要橋梁。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新闻推荐
【2025-04-28】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4】
【2025-04-22】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