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骇河畔的茌平区胡屯镇徐河口村,原本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后因三位抗日英烈声名远扬。徐河口三英勇士墓,就在村子西南方向1公里的当地。村子的中心方位,建有一处徐河口赤色文明展览馆,里边记录了徐宝珊、徐宝璧、徐宝珍三兄弟不畏献身、前赴后继、勇敢奋斗的英雄业绩。
抗日战争前,徐家在博平(今茌平)东北一带算得上是大户人家,有房子50余间、近百亩犁地、20余亩果园,还运营着一个油坊。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徐河口村徐家爸爸妈妈作榜样,7个儿子前赴后继,不吝散尽家财,流血献身,坚持不懈地跟着走。尽管遭到日伪军屡次追杀,家里的房子、油坊被烧光,但徐家老一辈仍将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送上战场。
1908年出世的徐宝珊是家中兄长,下面还有六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少时学习勤勉、成绩优秀,后因父亲患病停学返乡。1936年,徐宝珊被推选为徐河口邻近28个村“联庄会”的会长,安排群众保家防匪,成为抗日活跃分子。
1937年12月26日,徐宝珊带领博平县联庄会参与了南镇战役,并将村中搁置多年的土炮抬了出来。茌平、博相等县的民团数百人参与战役,在范筑先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凭仗徒骇河南岸的有利地势阻击敌人,接连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毙敌百余人。
南镇战役打响了茌平、博平公民抗日奋斗榜首枪。首战大捷,极大地振作了公民的抗日斗志,阻断了敌人的南犯妄图,显现了茌平公民的英雄气概。从此,茌平、博平公民的抗日热心越来越高涨。
1938年,参加我国的徐宝珊活跃宣扬抗日,很快组成起一支抗日装备,在国共合作时编入范筑先领导的32支队2团1营,徐宝珊任营长。在血与火的检测中,这支部队不断强大,后被扩编为筑先纵队第七团,徐宝珊任团长。
其时,部队缺吃少穿,徐宝珊把家里节衣缩食积累的2500多公斤谷子、高粱,几千公斤榨油用的大豆,1000多公斤棉花悉数捐献给部队,把家里的地步和骡马卖掉,给兵士们发饷。在他的带领下,7团打日伪、除奸细,抗日举动在鲁西北影响很大。为此,日伪军对徐家咬牙切齿,扬言要杀死徐家全家,两次对徐河口村进行扫荡,抢光了徐家的产业,烧光了徐家的房子和油坊。
为了逃避日伪军的追杀,徐家人被逼隐姓埋名四处逃避。1940年6月,7团改编为八路军129师新8旅24团,徐宝珊任团长。当年8月20日,徐宝珊率部投入百团大战。1942年5月25日,徐宝珊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麻地步区的一场包围战中,不幸献身,年仅34岁。热血洒在清漳河畔,忠骨长逝太行之巅。2014年,徐宝珊被列入民政部发布的榜首批在抗日战争中坚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闻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录。
大哥徐宝珊献身后,五弟徐宝珍、三弟徐宝璧也别离于1944年和1945年,献身在抗日战争中。1947年,博平县委在徐家河口为徐家三兄弟举行追悼会。有人写了一副思念挽联:“一门三勇士,兄前仆,弟后继,抗战救国,堪同杨门比美;七子尽英雄,屋俱焚,财充饷,毁家纾难,可与子文齐芳。”
徐家举家抗日的业绩在茌平众所周知。徐家杰出的家风传承滋养了一代代后人的家国情怀,他们捐钱、捐粮援助组成抗日部队,在鲁西抗日奋斗中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每年清明节,前来三英勇士墓前吊唁的人川流不息。徐河口三英烈为祖国的解放和公民的幸福生活流血献身,作出了巨大贡献。胡屯镇党委政府很垂青这段前史的传承,每年都安排青少年学生在勇士墓前思念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宏扬革新文明,让更多的人了解、记住这段前史,铭记先烈们的业绩,让英烈精力薪火相传。
新闻推荐
【2025-07-22】
【2025-07-22】
【2025-07-22】
【2025-07-21】
【2025-07-21】
【2025-07-21】
【2025-07-20】
【2025-07-20】
【2025-07-20】
【2025-07-19】
【2025-07-17】
【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