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信息传播新渠道、经济转型新引擎、社会治理新形态、文明互鉴新平台,但是网络攻击、网络谣言、网络舆论情况、网络犯罪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加强互联网空间综合治理,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生态成为新课题。浙江省桐乡市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契机,以“网络综合治理中心”建设积极在网上探索实践“枫桥经验”,努力实现网上矛盾不下网、网络舆论情况不发酵、网上网下相融合。
(一)从理论逻辑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格外的重视互联网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先后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对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出具体建设要求,形成了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推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为我们开展“枫桥经验”网上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从历史逻辑看,中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为“枫桥经验”网上探索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从内在逻辑看,“枫桥经验”的内在实质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实现矛盾风险不上交,就地解决在早在小。进入互联网时代,网上矛盾风险不仅爆点多、燃点低、传播迅速,且极易向线下传导形成现实危害。年初,公安部也将“最难应对的挑战是网络安全风险”置于“四最”要求之首。发动和依靠广大网上力量资源,及早发现、在小处置网络矛盾风险,实现“网上矛盾不下网、网上平安不出事、网上服务不缺位”,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
(四)从实践逻辑看,发源于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社会治理模式,历经多年实践、探索、推广、提升等不同阶段,已发展成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2014年,桐乡变成全球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举办地。十年来,全市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化的经济企业数增长了10倍,数字化的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如何用好“三治融合”法宝,推进互联网空间综合治理,服务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是我们亟须回应且必须答对的必答题。
桐乡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源地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平安桐乡”已经实现“十八连冠”,在全省率先夺得二星平安金鼎。但社会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任旧存在,其中最难应对的风险挑战就是网络安全风险。近年来,桐乡市公安局聚焦网络安全、舆情治理、违法犯罪打击、综合治理职能分割、多头管理、信息分散等明显问题,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十年网络安保实战沉淀,围绕“融合、协同、数智”,创新打造实体化运作的网络综合治理中心,重构“1+2+5+4”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共建“清朗清新”网络生态,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提名奖,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
(一)健全运行机制,构建网络治理“共同体”。一是人员聚合破局“多头管理”。破除部门机制壁垒,实行宣传部(网信办)、公安双责任制,宣传部(网信办)、公安、政数办等部门力量常态进驻中心,合署办公。根据网络综合治理需求,设置“两室五组”,即网络技术作战室和电子数据实验室,舆情监测、安全巡查、宣传联动、管理执法、战略战术支援5个小组,构建起职责清晰、协调顺畅、管理高效的县域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二是技术融合破除“数据孤岛”。打造“网络综合治理平台”,横向整合宣传部(网信办)、公安、政数办等部门系统平台11个,纵向贯通市县两级公安技防力量和市镇村三级网络风险巡查、处置力量,全量汇聚各类数据资源50余亿条,实现一网收集网上诉求、一屏预警网络风险、一键调度处置力量。三是业务整合破解“权责交叉”。全链梳理整合全市21家成员单位业务职责,明晰“一个中心-六大行业主管部门(教育、卫健、交通、水务、电力、经信)-11个镇(街道)属地主管部门-N个互联网主体”的四级网络综合治理架构及职责。重塑一个归口进出、一套标准检查、一张指令到底的“三个一”协同治网工作流程,配套“统一管理、联勤联动、定期例会、考核评价”四大机制,确保中心运行通畅、业务落地。
(二)多元融合提效,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一是中心统筹共治。建立贯通市级职能部门、公安部省市县四级、互联网主体的网络安全共治体系,由中心负责一个归口沟通对接、下发指令、巡查督导、通报反馈。如针对巡查发现的网络安全风险隐患,由中心统一调度通报主体单位落实整改,同步抄送行业主管部门或属地镇街道,同类化问题则制作风险预警提示单提醒靠前排查整改,做到“发一防十”。二是多跨协同联治。借力阿里、安恒、360等知名厂商,落实一年一度全域网安“体检”。与院校、网络公司建立人才孵化培育机制,推动覆盖全市网安人才的“百人入库、千人持证”计划,成立信息网络安全协会,分级分类组建31支“网络安全联防队”,畅通“直通网安”惠企联络通道,推行“一企一官(首席网络安全官)一证(网络安全从业资格证)”机制,共建网络安全防护共同体。探索建设网上矛盾纠纷调解室,提炼网络纠纷化解“工作十法”,实现涉企“网上矛盾不下网、网上平安不出事、网上服务不缺位”。三是数字赋能智治。推动世界互联网大会“重大活动网络安保”模块平战衔转,建立互联网全息档案,分级分类全量纳管全市核心网络系统、重点平台,动态更新资产信息,累计联动网络感知设备监测分析重要流量400余TB,有效防范网络攻击78万余次,实现网络流量全程分析、网络攻击实时监测、风险隐患全时空巡查。
(三)线上线下一体,探索舆情处置“新路径”。一是全时感知舆情风险。依托“舆情巡处一体化平台”,全天候抓取重点网络流量平台热搜榜热点或涉桐案事件信息, 一旦事件舆情热度超过设定预警阈值则自动预警。统筹、志愿者等力量,高标准运行7*24小时巡查机制,实时全面感知并一屏展示舆情热力地图。二是创新“警舆同步”机制。以警情为逻辑起点,形成《重大敏感警情“一本账”》,明确网信、公安、政数办、企业、属地等主体责任。一旦触发“一本账”情形,由中心吹哨,联合党委政府、社会组织、自媒力量、涉事主体四方力量,舆论引导、案件处置、社会面管控三同步,线上线下“双现场”封删管控,源头防止舆情发酵。三是正向发声引导舆论。统筹以“桐乡发布”微信公众号为核心,微博、抖音、头条为驱动的“一核三驱”政务新媒体矩阵,畅通与抖音、微博等主流媒体绿色通道,吸纳“桐乡19楼”等本地有影响力自媒体大V52个,在关键节点同心同向发声引导,牢牢守住正面导控主阵地。如“7.21”交通事故相关视频出现在“桐乡19楼”会员群后,楼主第一时间发声,提醒群友以警方通报为准、不信谣不传谣;又如“11.2”伤害案件后,第一时间发布群众见义勇为视频,激发社会正能量。
(四)坚持打治并举,畅通违法整治“双循环”。一是畅通联合打击内循环。适应违法犯罪网络化及网络犯罪常态化新形势,以网络技术作战室和电子数据实验室为桥梁,拉起中心-片区-派出所三级合成研判、打击人才梯队,实现涉网违法犯罪线索发现、专业支撑、合成打击无缝衔接。2023年,成功打击游戏外挂、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等多起大要案。二是畅通联合执法外循环。建立宣传部〈网信办、公安+行政执法、市场监管、文旅等执法部门共同参与的“2+X”联合执法协调机制,畅通行业主管、行政监管、司法机关间网络违法犯罪线索流转通道,重拳整治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年内,中心统筹联合执法17次,行政处罚单位39家次,查处有害信息716条、不实信息248条,关停违法违规账号25个,依法约谈和警示相关责任人5人。三是畅通以打促治“生态圈”。坚持“从个案侦办延伸至类案治理”思路,建立网络生态分析研判制度,及时发现漏洞、隐患,通过“清朗清新”网络生态联席会商,共同做好案件打击后半篇文章。去年3月初,通过打掉一个有偿刷单团伙,发现本地电商之间存在雇佣水军、互相抹黑等不正当竞争问题,中心随即统筹协调市场监管、工商联、经信等相关部门联合出台《电商行业自治规范》,指导企业签订《电商行业从业承诺书》,净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
(一)必须坚持党政领导。“枫桥经验”网上实践探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领域,必须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要将“枫桥经验”网上实践探索上升为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中心实体化运作机制,强化部门之间业务整合、人员融合、协同共治、信息共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治网格局。
(二)必须坚持数字赋能。现代科技正深刻改变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我们必须主动拥抱科技。“枫桥经验”网上实践探索也必须坚持传统+科技。要通过建设统一的系统平台,打破部门壁垒、数据孤岛,全量汇聚各部门、各平台数据资源和手段,精准感知社会面警情、民情、访情、舆情状况,实现智能预测、精准预警、科学预防。
(三)必须坚持群防群治。要网上网下融合,最大限度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既要与腾讯(微信)、新浪(微博)、抖音等公司成立良好合作关系,第一时间联系封控引导巡查发现的网络不实信息、不良信息,也要与本辖区及关注本地的网络大V、粉丝较多的公众号甚至顶流网红加强沟通联系,充分的发挥其关键节点正向引导作用,还要健全举报奖励、以奖代补等激励机制,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网络治理“共同体”。
(四)必须注重源头治理。一旦突发事件引发舆情炒作,辟谣往往比造谣慢,而且更难。因此,必须关口前移、源头防范。我们将线下清扫视频作为“治本”之策。重大案事件发生后,两人一组对现场周边可能存有视频的对象开展走访排摸,从保护受害者隐私,防止二次伤害的角度劝删封存,源头防范舆情发生发酵。
新闻推荐
【2024-12-22】
【2024-12-21】
【2024-12-21】
【2024-12-21】
【2024-12-21】
【2024-12-21】
【2024-12-19】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8】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