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国曼谷出发,向东南方向驱车约3个小时,就来到了位于罗勇府WHA伟华工业园的
正如董事长王传福所言:“研发技术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800万”代表的不仅是规模,还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领先。如今,广东汽车产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国每4辆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
从改革开放初的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20世纪90年代的汽车、船舶、石化、机械设备,再到如今的大国重器、汽车……新中国成立75年来,广东工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昔日的世界工厂已蝶变为产业创新高地。
尤其是近年来,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2023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元,是1952年的3469倍,年均增长12.2%。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巩固、步伐加快,“广东造”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攀升。
近日,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在深圳签订智能驾驶合作协议。首款产品聚焦即将上市的方程豹豹8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3.0。
“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企,一个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两大科技巨头的强强联手,体现了广东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两大万亿级支柱产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国际氢能投融资与发展联盟书记、常务副主席说。
放眼全球,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上线后热度持续攀升,掀起“黑神话旋风”。“在品质、技术和图像标准上,我们要用世界级的水准讲一个中国故事。”科学CEO、《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说。
从《黑神话:悟空》的石破天惊,到《王者荣耀》《梦幻西游》等经典IP的热度持续,“广东造”爆款频出,成为数字创意这一新兴起的产业持续创新、蒸蒸日上的生动注脚。
支柱产业“立柱”,新兴起的产业“架梁”。2023年,广东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四成,已形成8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7个千亿级和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的当下,锚定建设制造强省,广东正推动制造业从压舱石向顶梁柱跃升,在当好全国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排头兵的同时,加快在全球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变成全球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焕新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加速蝶变”。广东正围绕家具建材、智能家电、餐饮、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开展提质升级专项行动,推动其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构筑新优势,培育新兴起的产业“高速领跑”。广东将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数字创意等领域着力培育3个至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集成电路、低空经济、高端装备等产业组链成群、跃增发展,新增4个至5个超五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下好先手棋,布局未来产业“加速超车”。广东实施五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在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弯道超车”的“X变量”。
新老产业乘势而上,“老枝”“新芽”凝聚向“新”,广东不断增厚夯实制造业“家当”,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佛山南海,广东原点智能技术公司工厂车间内,工程师们正加紧调试一台台组装好的五轴激光数字控制机床。“我们激光数字控制机床的核心部件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志峰自豪地说。
从成立之初从事传统金属切削机床业务,到近年来进军高端激光数字控制机床市场,原点智能自主研发的产品“含金量”慢慢的升高。近3年,原点智能的营收连续倍数增长,企业保持每年销售额的20%研发投入。
向“高”攀登,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细致划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不断的提高产业“含金量”,撑起广东先进制造业的版图。目前,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加快。
在位于东莞的广东印象派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每个缝纫工人手边都有一台平板电脑。每件衣服用多少针多少线、哪个位置是转接口,在平板上都清晰可见。
“数字化不光体现在生产任务管理上,还可以像‘大师傅’一样,手把手教工人如何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规范和生产效率。”该公司董事长李胜利说。
向“智”发力,一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革新正在南粤大地上如火如荼地推进。近5年来,广东加速推进数实融合,累计推动超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数字化转型,带动超7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在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广东瑞庆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零碳工厂”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该项目建成后,瑞庆时代将成为广东首个涵盖电芯到电箱、电柜和集装箱全链条储能产品的基地。
“宁德时代将深度参与到肇庆的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在绿色能源稳定供应、设施建设、交通领域电动化、生物碳汇开发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监事会主席、区域管理总裁吴映明说。
向“绿”而行,慢慢的变多粤企利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产品赋能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步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全省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数据之间见效益,增效之间见质量。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发力,广东推动制造业企业利用新一轮大规模工业设施更新的机遇,逐步的提升产业的“含金量”“含智量”和“含绿量”,用新工业助力再造一个新广东。
“我们自主研发的EH216-S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先后获得了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和生产许可证。”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联席首席运营官王钊说,该公司成为全世界首个集齐民用航空器适航“三大通行证”的企业。
不止在低空领域,近年来,广东坚持技术攻关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力,一批“广东造”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被称为“海上叉车”的广船国际6.5万吨半潜船“祥泰口”号交付使用,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仪上市,国产核磁共振仪实现量产……
千军万马,不懈攀登。在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迸发澎湃发展新活力。
“把一根正常的头发丝和鼎泰高科的PCB钻针放在数码显微镜下对比,钻针只有发丝的1/3粗细。”广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馨说。去年,这家“单项冠军”企业已跃升全球最大的钻针供应商。
从“”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再到科技巨头……这是一家公司登上制造业“塔尖”的必由之路,更是广东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的奋斗之路。
携手突围,集成突破。目前,广东已成功获批组建了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加快融通创新,新动能加速涌现。
“整个产业链携手向上突围,叠加工艺能力,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实现‘弯道超车’。”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总经理樊晓兵说,该中心帮企业对接市场资源和研发资源,推动众多小公司进行产品研发。
“链”上创新,形成合力。当前,广东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发动各方力量共同步入创新轨道。
“在‘松山湖模式’下,我们的项目100%能成功拿到风险资本投资,现在投资的10亿元项目,资本评价估计价格已达50亿元,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使得地方政府更有底气持续支持科技成果的早期创新投入,而后再交给社会资本,形成高效的创新金融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说。
创新为“桨”,扬帆起航。从海洋到太空,从实验室到工厂,南粤大地上,处处向“新”而进,以“质”求变,让高水平发展的这艘“大船”,行得更快、更远。
●2023年,广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87万亿元,是1952年的3469倍,年均增长12.2%;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5.7%、29.4%,比2012年提高7.6个和5.3个百分点
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与健康、安全应急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施、激光与增材制造、前沿新材料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级产业集群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3年全国第一;汽车产量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全国每3台工业就有一台“广东造”
●近5年来,广东累计推动超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数字化转型,带动超7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00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80家,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不能闭门造车,因为没什么试错机会,有‘链主’引领才能少走弯路。”胜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IT部门负责人李启宏惊喜地发现,公司接入美的全球供应商云平台后,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4.37%,质量一次性合格率整体提升0.26%,订单交付率也大幅提升。
以美的集团为代表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老大哥”发挥带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兄弟们”一起转型,这是广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的创新探索。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囿于经验、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面临数字化转型“不敢转”“不会转”等核心难题。“链式改造”的模式正是未解决这些痛点,通过龙头带动和集群成本共摊,中小企业得以“拼车”实现转型,降低改造成本。
针对家电行业设计协同成本高、库存信息不准、订单交付不及时等供应链痛点问题,牵头打造美擎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带动家电制造、工业装备、等供应链企业一起上“云”。
从事薄膜电容器研发、生产、销售的佛山欣源电子,是的供应商之一。在该公司行政总监梁淑贤看来,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最大改变,还是习惯和观念上的。
比如,过去很多问题反馈到管理者最快也要10天,慢的线个月;上线美的数字化系统之后,早上发生的问题,下午点开手机就能知晓,管理者能第一时间了解设备运转情况。
如今,美的搭建的家电产业链协同平台已接入工业设施400万台,打造工业APP超1200个、服务企业47万家,帮助供应链相关企业的研发设计效率提升40%,生产效率提升38%,库存积压降低5%。
“以链式突破开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认为,和谐稳定的供应链生态能够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其背后离不开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建设。
“链式改造”正润物无声地重构“广东造”。近5年来,广东省市两级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安排财政资金100多亿元,累计推动超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数字化转型,带动超7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不久前举行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首次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目前工业版人形机器人已确定进入多家车厂实训,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规模化深度应用。
早在2012年3月,我带着十几名员工,在深圳注册成立了优必选。那时我还没有确切的思路,一切都还在摸索,研发也“烧钱”。为了继续研发,我卖掉了自己的3套房子和3辆车。房子卖了之后,我租了一个很小的两室一厅落脚,拿着卖房款继续投入创业,但不到三五个月又弹尽粮绝了,欠了一笔债。
在“中国科技第一展”的舞台上,我们搬了当时的产品到会场,分别是一台大的巡逻机器人和一个小的阿尔法机器人,我们就穿着短裤、头发乱糟糟地上台了,让阿尔法做了翻跟头、跳舞等动作演示。
没想到,这让我们意外拿到了正轩投资2000万元天使投资。此后,优必选的商业化步伐正式开启。
2015年开始,我觉得应该全力以赴做大型人形机器人。2016年,我们开始研发大型人形机器人,包括里面的运动控制、步态规划、算法等,但这些业务当时都无法商业化,只能做技术积累,然后去申请专利。
那时,很多人不看好这个赛道。但我认为,人类是有情感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形机器人能更好地与人类交互。人形机器人是通用最好的载体,具身智能是在现实世界的映射。
人形机器人涉及运动控制、伺服驱动器、计算机视觉、语音、定位导航等核心技术,这些部分研发难度大,很多公司也不愿意做。
但我一直比较有危机感,如果我做出来的东西跟别人没有区别,那么这样的一个东西未来不可能长久存在,我一定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创新就是冷板凳要坐得10年、20年、30年。
2018年1月,我们在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发布了第一代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未来人形智能机器人的竞争,是要看谁走在前面,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生态,而且要在不同细致划分领域场景里,快速找到客户的真实需求,实现用户需求。
马斯克此前预测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可能会达到100亿台甚至更多,但我认为未来的需求100亿台都不止,未来可能每个人平均至少会拥有3—5台人形机器人,家里也有人形机器人为人服务。
在广东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出现过华为、比亚迪这样的公司。我想,做硬科学技术创新,创业者就要终身投入,就要有熬得住、摧不垮的精神。无论是感恩、责任,还是梦想,要让这么多东西成为自己的底层驱动逻辑,才能让你最终坚持下来。
新闻推荐
【2024-10-06】
【2024-10-06】
【2024-10-06】
【2024-10-05】
【2024-10-05】
【2024-10-03】
【2024-10-01】
【2024-09-29】
【2024-09-29】
【2024-09-27】
【2024-09-27】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