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务部市场调控专家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供应链金融正慢慢的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供应链金融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怎么样发展供应链金融,打破传统金融的壁垒,为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注入资金活力?为此,《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华。
宋华: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到今天,在各行各业的一同推动和政府倡导下,供应链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政策环境优化,近年来,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技术进步驱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了风险。三是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企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渐增长,各种场景不断涌现推动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可以说,这几年供应链金融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那么在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瓶颈?
宋华: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我也有一些困惑。一是供应链金融的混淆。产业、行业对供应链金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社会上更多的是谈金融色变,尤其是我国明令禁止融资性贸易,所以导致了一个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怎么去判定这是供应链金融还是融资性贸易?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二是数字科技的成本与效用。数字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蔚然成风,是克服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部分技术具有成本,又难以短期见到成效。三是金融风险。非银机构和传统商业银行面临发展瓶颈,存在脱核与固核的困惑。我们真的能脱核吗?如果完全脱核了,风险如何管控?值得思考。
宋华:一方面,我们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国家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对供应链意味着什么?一是数字化转型与效率提升,新质产业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二是可持续与绿色低碳化,新质产业注重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低碳化,采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三是智能化升级产业创新,利用AI和机器学习优化生产和服务推动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因此,当前供应链金融面临深刻革命,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是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以往我们把供应链金融视为一种融资行为,利用焦点企业的信用为它的上游和下游提供运营资金,那么这个对不对呢?也对,因为的确是这样,但是在今天,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个层面看待供应链金融,恐怕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第二层含义是提高资金流转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加快,推动产业健康、绿色发展。第三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信息共享,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我们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越来越需要站在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去思考。
宋华:我认为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个维度是多主体协调共同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底层是数字技术,用于推动合约标准、数据治理。多主体则指的是大企业之间、母子公司之间和各个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最近我提出了“三能”的概念,什么叫“三能”呢?第一能是助能,通过我们的平台让大规模的公司、大型组织的能力变得更优秀。而假如没有这个能力获得资金或架构数字技术,那就变成了赋能,这是第二能。此外,针对产业园、区域经济,如何让不同的环节形成业务主体,能够循环起来,创造一种能力,那就是创能,即第三能。
第二个维度是多环节之间的协同问题。如果我们把产业链、供应链看作是网络关系,那么各个网络之间的节点和业务的环节可以有效地整合出来一个新的场景。我预测,未来可能出现以权益管理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意思是用数字技术把整个产业链先做到数据标准、函证标准、仓储标准和业务留存标准,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能够把它结合进来。
第三个维度是区域间的协同。事实上,产业链不等于供应链,因为供应链是业务上下游的关联关系,它是构成的一个网状关系,而产业链是不同产业之间、不同环节之间所构成的一个网状关系。实际上在今天很多产业运行中,它一定会跨区域、跨国别。这就涉及不一样的区域都有自己的产业集群,但是通过产业的关联关系构成了一个紧密的产业互动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多区域之间的协同,就变得异常重要。第一是交换共享的数据平台和交互。不是说仅仅作为一个单位的数字化的平台,而是怎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多平台跨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第二是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的标准和规则是什么?跨区域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时候,规则体系在哪?第三是内外双边的保兑仓、海关仓、监管仓的合作机制问题,否则很难实现跨区域。在这个基础上链接,比如说境外产业集群和境内产业集群怎么形成一体化、开展综合性的金融服务,而这里的金融服务就不一定是融资了,也包括融资租赁、保险、全链条融资、绿色金融等。
《金融时报》记者:在推动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产品创新是很重要的。而产品创新要求管理创新,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第一是要素管理。供应链金融理财产品是面向企业,面向上下游,还是面向整个产业?对于要素的创新是不一样的,标准、数字技术、多维数据校核等要求都不一样。如果仅仅是企业层面的供应链金融,需要去确立运营要素的规范和标准,也就是说采购、生产、分销的标准是什么。但是如果面向整个产业的供应链层面,上下游要素的规范和标准就变得很重要,要建立产业的标准和基础设施。
第二是要素管理创新。对于债权类商品,基于供应链运营场景和交易质量把控两个维度,可大致分为四种场景。场景一,依托核心企业的配合和相应信息的把握开展金融活动;场景二,虽然服务特定企业,但其质量未必能够把控住,需要通过第三方。这就需要将核心企业的运营活动、服务、数字的透明和穿透管理结合起来,明确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场景三,服务于行业,管理的重点是利用区块链数字技术,在保证信息不篡改的前提下,通过多环节的数据校核保证金融安全;场景四,是最难达成的,需要梳理企业关系图谱和产业知识图谱,把握全程的交易链,形成闭环。
第三是关系管理。如果产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到后面一定会涉及多元主体治理问题。一方面会涉及数字化的多元管理,包括数字化的契约管理、关系管理、环境管理和制度管理;另一方面是多元化的数字管理,数字化慢慢的变成了每一个企业的标配,但凡是有一定能力的企业都在做数字化建设,但是未来一定会出现数字化孤岛,也即每一个企业都在讲自己的体系,因此多元化的数字管理就变得异常重要。
宋华:第一个是从以要素为基础的金融转变成为以行为和能力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以往做供应链金融大部分都是基于要素。什么是要素?基于应收账款和应该支付的账款做金融就是要素金融。同样一旦形成了仓单和存货,就以这一些要素来开展供应链金融。但是未来可能还需考虑的是以行为和能力为基础的金融,就是要素在某个阶段还没形成,但是基于行为和能力的把控开展供应链金融。什么样的能力和行为我们应该把控?第一是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日常的订单处理速度、库存管理效率、客户服务响应等,可当作供应链金融评判的依据。所以不一定非要发生应收应付,在此之前我们就可以开展供应链金融。还有管理能力的评估、市场表现跟踪、技术创新应用、风险管理与控制、合作伙伴关系等,都可以纳入基于行为和能力的评价体系。
第二是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转向以可持续低碳为目标的供应链经济。首先要做到降碳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让整个产业链的活动数字化,来识别降碳的场景;其次是数字信用化,识别了降碳的场景后,将综合性的数据关联起来,系统地刻画降碳的程度;再次是信用传递化,因为信用传递不出去,金融进不来。以往很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信贷,但绿色技术的创新和降碳的成效并不明显。我们大家可以把综合的信用传递出去,资金进来给到多级合作伙伴,鼓励其进一步降碳。最后是服务数字化,通过金融服务逐步推动数据的分享和整合。很多企业对数权的意识很强,要想实际做到分享数据,唯有通过利益让大家真正能够自觉自愿地协同起来。
第三是从单一企业的金融转向以产业集群和生态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以往我们都是瞄准一个具体场景,但是将来可能更多地要关注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集群,只有各公司充分合作,才能真正把握到全链条的多维数据。
新闻推荐
【2025-01-10】
【2025-01-09】
【2025-01-09】
【2025-01-06】
【2025-01-06】
【2025-01-05】
【2025-01-03】
【2025-01-03】
【2025-01-02】
【2025-01-02】
【2025-01-02】
【20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