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025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大连海事大学等20家单位围绕交通强国试点建设等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本报记者根据大会情况整理部分交流材料以飨读者。
浙江系统构建“1+3+N”数字交通体系(打造1个交通大脑,推进基础设施、出行物流、治理服务3个数字化,打造一批重点应用),全面赋能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
突出整体贯通,建设“一体化”交通大脑。针对平台分割、数据分散等问题,将原有133个行业专项系统,整合精简至25个,打造统一“驾驶舱”“数据库”“算力池”,统筹布局前端感知设施,全量归集行业数据超3000亿条,实现核心业务全覆盖、省市县全贯通,并与60余个外部单位、近100个系统互联共享。
突出综合集成,推动“水陆空”整体提升。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实现一脑统领(自主研发“双芯”大脑)、一网覆盖(车路云一体感知网络)、一链作业(桥吊远控+无人集卡、人工集卡混行)、一区示范(无人驾驶试验区),成为全世界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迭代“浙闸通”数字应用,构建覆盖全省船闸 “一张网”服务体系,推动“闸、港、区、船”一体联动,实现船舶待闸时间降低超25%。
突出实战实效,打造“广覆盖”应用场景。聚焦降本增效,打造“四港”云平台,成为“汇聚公铁水空全类别运输方式,并融合口岸信息”的平台,用户数达7.8万,覆盖全国各省区,入选全国首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深化AI赋能物流降本增效,加快上线“四港智运”大模型。
突出融合拓展,放大“交通+”综合效益。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交通产业“14855”行动,打造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等4大类、9个特色产业集群。
下一步,浙江将强化数字牵引,全方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深入推动建设国家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先行区、交通强国示范区,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交通运输体系的山东样板。
聚焦系统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方案(2025—2035年)》,将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重点打造的三大样板之一。省政府出台《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等系列政策,省交通运输厅制定绿色交通发展专项规划,引领支撑交通绿色低碳转型。
聚焦先行先试,加快推进交能融合。联合省发改委等省直有关部门出台《全省能源交通跨领域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零碳港口方面,全省沿海港区分布式光伏、风电“应建尽建”,装机容量118兆瓦,年发绿电达2亿度。积极地推进“氢能港口”“氢能高速”试点任务,已建成高速公路加氢站5座,港区加氢站2座。
聚焦提质增效,全力发展低碳运输。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20亿吨。主要港口大宗货物绿色运输比例由2020年的72.9%提高到2024年的84.6%。实现沿海七大港口铁路疏港全覆盖,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通达铁路专用线%。深入开展省级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改革试点,今年1—8月份,全省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货运量6184万吨,同比增长9.4%;海铁联运箱量300万标箱,连续十年保持全国前列。
聚焦向绿向新,规模推广设施设备升级。建成智能化、标准化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今年预计下水100艘,获得法国达飞等航运公司订单,首次实现新能源内河船舶走出国门。推动港口绿色化转型,青岛港生产性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100%。
下一步,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将持续深化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山东贡献,提供山东经验。
航运业当前正经历深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智能航运蓬勃兴起。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深刻把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坚持系统谋划,全力服务航运业绿色智能转型发展。
创新发展思路,构建航运业转型新格局。紧密对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对航运业绿色智能转型面临的堵点、痛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出包括制定《船舶能耗数据和碳强度管理办法》、设立船舶能效管理中心、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举措;把握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契机,组织申报并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24项,2项试点任务获部表扬,5项工作经验被纳入典型案例,依托强国试点探索航运业绿色智能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加强全链保障,培育航运业转型新动能。发布实施液化天然气、醇燃料和纯电池等动力船舶技术规范、指南15部,在全球率先建成“全覆盖”的绿色船舶技术规范体系,正在抢抓国际绿色船舶技术规则制修订窗口期,推动我们国家绿色船舶技术规范“走出去”;制定船用绿色燃料加注监管和服务保障举措,服务绿色燃料岸对船、船对船多方式及码头、锚地多场景加注,在全球率先实现LNG、氢、氨、醇、生物燃油“全品类”绿色燃料加注使用。
优化政策供给,打造航运业转型新生态。编制《中国智能航运2030行动计划》,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航运要素广泛深层次地融合;协同推进智能航运示范航线和示范区建设,丰富智能航运应用场景,强化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和智能船舶等要素融合发展。牵头起草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自主船舶规则》关键章节,制定发布《船舶自主航行试验技术与检验暂行规则》,主导国内外规则规范构建。实现沿海电子海图与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融合覆盖,在天津港、长江口、珠江口三大重点海域基本建成智慧航保示范区;制定智能船舶试点运行配套监管和服务方案,为智能船舶下水投用提供安全保障。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将强化创新突破,持续服务航运业绿色智能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远海运集团是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企业。自试点批复以来,集团积极地推进各项试点任务落地见效。目前,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全球商业网络站点平台(GSBN)等10项试点成果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大范围的应用。在试点推进过程中,集团坚持以“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为抓手,用实际行动服务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坚持“硬联通”,积极地推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亿元。秘鲁钱凯港,正在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引领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的开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以比雷埃夫斯港为起点的中欧陆海快线万人口,成为中欧贸易的第三条大通道。
坚持“软联通”,主动顺应绿色、低碳、智能航运业发展新趋势。集团积极打造以“货”为中心的全球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以“船”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数字智能船舶运营平台、以“人”为中心的人才发展平台,全力发展“货、船、人”三位一体的航运新质生产力。与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的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两用船“新红专”轮,开创“国船国导”新局面。推出国内首个航运大模型Hi-Dolphin,荣获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人工智能赛道一等奖。
坚持“心联通”,加快助力海外社区发展和全球航运治理。秘鲁钱凯港项目创造7000多个就业岗位,热情参加学校和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热情参加全球航运治理,成功推动在国际航运标准合同中加入香港仲裁条款,将香港列为仲裁地之一,打破原合同仅有纽约、伦敦、新加坡仲裁地的格局。
下一步,中远海运集团将以高水平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运科技公司,为深化全球交通合作、促进“一带一路”相互连通贡献力量。
重庆建立铁公水空邮大交通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实现跨方式一体化管理,聚焦“健全协作机制、提升开放水平、优化市场环境”三个方向,加快塑造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新格局。
以开放畅通道,提高开放水平。创新推出物流新模式“东盟快班”,实现中欧班列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无缝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已覆盖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1个港口。常态化开行沪渝直达快线,推动市外货物占比提升至港口吞吐量的50%。国家综合货物运输枢纽补链强链通过验收,建成投用珞璜港铁路专用线等一批重点项目。重庆集装箱循环共用“一箱制”纳入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多式联运“一单制”入选国家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以制度促协同,打造协作新机制。牵头与广西、湖南等地建立“13+2”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成立8个区域公司、1家海外公司(老挝)以及新加坡海外办事处。与四川、贵州等五省市建立长江上游航运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建立嘉陵江、乌江内河梯级通航建筑物跨省联合调度制度,船舶航行用时减少47%、物流费用降低44%。
以改革优化服务,优化市场环境。稳定开行“千里轻舟”货运班轮4条,构建以水运为核心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充分的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低运价比较优势。深化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7个道路运输高频事项“免申即享”,22个海事行政审批事项实现“全域通办”。加快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建立专项工作组,多渠道落实市级资金约4500万元,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下一步,重庆将积极争取区域交通运输市场一体化交通强国专项试点,推动交通运输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跨领域协同发展。
救捞系统强化深远海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海江兼备、快速反应、处置高效”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全力服务保障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凝聚合力协同攻坚,推进强国建设在救捞走深走实。联合开展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推广应用,建立多源小目标搜寻智能体,以创新引领“智慧救捞”建设。打造产学研用协同链条,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新技术船舶装备及救捞实用技术难题,构建起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人才共育的良好创新生态。
锻造救捞“国之重器”,构建深远海应急保障体系。建成列编国内主尺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救助能力最强的新一代救助旗舰“南海救103”轮。8架新型救助直升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最大搜救半径提升至200海里。3艘大型溢油回收船、3组12000吨抬浮力打捞工程船、3艘5000吨大型打捞抢险起重船、深潜水工作母船等新型打捞装备相继交付,多场景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增强。攻克深水双层壳体沉船开孔抽油、封堵、切割等关键技术,实现6000米级深水机器人协同应急救捞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深远海交通安全支撑。圆满完成国内首次502.5米陆基试验,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达到500米饱和潜水深度级别的国家。开展新型打捞工程船设计的具体方案研究,形成超大型沉船整体打捞技术方案和作业体系,开创性提出“单船集成分体式打捞”“单船双起重机联合打捞”两种深远海打捞作业模式。发布行业标准、作业手册、工法指南等30余项。
下一步,部救助打捞局将聚焦救捞主责主业,强化“智慧救捞”建设和远洋深海极地救捞能力拓展,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贡献救捞力量。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聚焦综合交通运输空间规划、城市群及中心城市交通运输规划及绿色物流体系建设等行业重点难点问题,系统谋划推进交通强国试点任务。
注重高位推动,强化系统谋划与组织保障。强化试点工作组织领导,建立“季度督办、年中调度、年底督查”工作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成立联合攻关技术团队,自主开展70余项科技开发项目推动试点建设。加强与行业内外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为关键技术研发借智引智。
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交通规划科学性与前瞻性。提出公路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国特色航运中心、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等领域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整合铁、公、水、航、邮、枢纽、城市交通等综合交通运输数据要素,打造综合交通空间规划分析和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从数据整合到规划决策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
注重实践应用,支撑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开展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及枢纽系统跟踪评估,支撑公路、港口等重点项目评估决策,开展国家综合货物运输枢纽补链强链、都市圈城际通勤效率提升、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研究工作。助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甘肃等多个省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跨杭州湾综合运输通道等重点通道规划,杭州等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规划,以及北部湾港、南通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规划。
下一步,部规划院将深入开展重大核心问题研究,逐步加强试点成果的实践应用和示范推广,为高质量编制“十五五”交通运输规划,推动交通强国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更有力的规划研究支撑。
大连海事大学全力打造以“大连海事大学国家海洋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为示范引领的智库平台矩阵,创新构建涉海高端智库人才教育培训新模式,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智库平台筑基,打造人才成长“新高地”。持续巩固和拓展智库合作边界,建立多层级合作体系;牵头组建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联盟等智库协作体;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国际航运法律合规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特色智库平台。与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亚太经合组织等20余个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智库团队创优,锻造人才教育培训“新引擎”。全职聘任联合国国际海洋法法庭原法官高之国和国际知名海洋法专家邹克渊担任智库首席专家、特聘研究员,引领智库研究方向与人才教育培训质量双轨提升;构建“资金扶持—任务驱动—周期培养—动态考核”的全链条培育模式,累计培养和支持以政策报告研究、国际组织提案研究为主的智库人才百余人次。
智库项目牵引,激发人才创新“新动能”。每年专设“交通强国建设”智库研究课题20余项;设立15项左右开放叉研究课题,重点打造《中国海洋法治发展报告》等智库品牌产品。试点期间累计产出决策咨询报告300余份;累计提交国际组织议题提案100余份,超过半数纳入决议或公约、标准全球发布。
智库机制革新,激发人才发展“新活力”。制定《关于加强国家高端智库培育建设方案》,一体推进智库运行机制等4个方面13项改革创新举措,出台智库成果认定、奖励等13项专门制度,将智库研究成果与人才考核、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等直接挂钩。
下一步,大连海事大学将统筹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努力在人才教育培训、科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智库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新闻推荐
【2025-10-02】
【2025-10-02】
【2025-10-02】
【2025-10-02】
【2025-10-01】
【2025-09-30】
【2025-09-30】
【2025-09-30】
【2025-09-29】
【2025-09-29】
【2025-09-29】
【2025-09-28】